信用卡由量转质 向个性化方向发展

  从跑马圈地到个性化,截至2011年末,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2.85亿张。其实从2011年年报来看,银行的发卡量增长率都不算太高,发卡量已经不是重点,很多银行在公布信用卡发卡量时都已经转为在册卡、流通卡或者有效卡,这也侧面反映了银行从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向质量。

  1到2.85亿,距离有多长?

  在信用卡发卡数据上,这个距离是9年。

  2003年8月,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双币信用卡,信用卡市场才真正起步。根据央行发布的《2011年全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,截至2011年末,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2.85亿张。

  从量转为质?

  “信用卡真正起步是从2003年开始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第一财经日报《财商》,早期银行以企业客户为主,2000年之后逐步转型到零售客户,信用卡正是零售业务里的一个重要产品。

 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指出,过去几年国内信用卡之所以出现迅猛增长,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。

  不过,在最初的启动阶段里,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是以跑马圈地为主的。

  “在2003年~2004年只有少数几家银行推出信用卡业务,2006年主要银行都推出了。”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加隆对本报表示,不过在2006年~2008年,都是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,各家银行都通过营销来抢占市场,2009年各家银行开始转型,从单纯追求规模增长变为主动平衡规模、风险和收益。

  曾刚指出,不过目前市场基本分割完毕,发卡数量处于相对饱和状态。

  从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来看,截至2011年末,在累计发卡量方面,工商银行依然是国内信用卡市场第一,累计发卡量达7065万张,招商银行为3961万张、中信银行为1407万张、民生银行为1153万张、兴业银行为909.07万张、浦发银行为611万张;以在册卡量和有效卡量为统计口径的银行中,建设银行为3225万张、中国银行为3086万张、交通银行2223万张。

  “其实从2011年年报来看,银行的发卡量增长率都不算太高,发卡量已经不是重点。”上海某券商金融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,另外在2011年年报中,很多银行在公布信用卡发卡量都已经转为在册卡、流通卡或者有效卡,这也侧面反映了银行从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方面。

  “我并不认为目前国内信用卡市场发展完全从量变转为质变,其实是并存的状态。”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总裁张彬对记者表示,中国目前整体人均持卡比例还是比国外低,只是在一二线城市普及率更高,所以一二线城市已经从追求量变转为追求质变,但三四线城市还是在追求量的发展。

  根据央行的数据,截至2011年末,全国人均拥有信用卡0.21张,北京、上海信用卡人均拥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分别达到1.30张和1.05张。

  为何盈利难?

  不过,对于国内银行来说,信用卡业务最大问题是能否实现盈利。2004年,广发银行宣布信用卡业务首度实现盈利,成为国内首家。目前,仅几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实现了盈利,但也赚得不多,其他仍是“赔本赚吆喝”。

  即使对于已经声称盈利的银行,也仍有颇多质疑。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,很多银行发信用卡的渠道是通过分行或支行的促销,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成本是被其他部门吸收了,这种情况下,并不能简单说信用卡业务已经盈利了。

  但在美国,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。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,为何在国内信用卡盈利如此困难呢?

  “国外信用卡盈利的模式主要依赖于用户的透支消费,另外也包括用户的贷款需求等方面。”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对本报表示,目前,国内信用卡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,一方面是国内持卡人特有的财富观念、消费观念甚至价值观念造成的。另一方面,目前国内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也加剧了行业的微利甚至无利的现状。

  曾刚也指出,信用卡其实是一项成本很高的业务,国外信用卡的盈利模式是通过透支消费的利息,其他收入来源比如年费、商户返点占比并不是很多。某种意义上,国外信用卡是针对个人的循环贷款,主要收入就是利息。“但中国人的消费理念不同,大多不喜欢透支消费,都会在免息期结束前还款,所以银行信用卡这部分利润就很少。”

  从上市银行2011年年报来看,工商银行透支额为1778亿元,占据第一位置,不过在其个人贷款业务中的总占比也仅为8.9%,低于个人住房贷款、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。其他银行中,除了农业银行透支额突破1000亿元外,透支额均在1000亿元以下。

  刘加隆也指出,在中国信用卡和借记卡共用一个收单网络,佣金率是一样的,但资金来源不同,借记卡是客户的钱,信用卡是银行的钱,成本也就不一样。

  “其实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不盈利也是可以的。”曾刚指出,信用卡是银行整体战略中一个重要部分,是个人零售客户的主要载体,完全可以通过这个载体附加其他业务来获取利润。可能不能简单测算单个收益,要看综合收益。

  “从银行内部来说,追求盈利还是很重要的,现在很多银行单独成立了信用卡中心,独立运作。”张彬指出,只是在中国信用卡并不能完全当作一个独立产品来看,因为如果客户办了某家银行信用卡,为了还款便利就会办借记卡,办了借记卡就会有存款,就会衍生出其他业务。

  个性化是方向

  “未来信用卡发展的重点方向是提供更加专业化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。”霍肖桦指出,未来用户的消费模式也会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,这也就要求信用卡服务商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。

  “我们认为信用卡最主要的功能是支付工具,还有一定的无抵押贷款的功能。”刘加隆指出,不过一些国有大行对信用卡的理解是不一样,它们的信用卡有很强的借记卡性质,比如它们甚至有透支额度低于10元的信用卡,而招行是没有低于3000元额度的。

  刘加隆指出,由于商业模式和业务定位不同,所以产品重心和客户群也就不一样。

  “我觉得未来国内银行信用卡的发展方向应该有三种。”张彬指出,第一种是以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为代表,有非常庞大的用户需求,仍然可以通过规模来实现增长,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交叉销售;第二种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,特色是服务好,需要花精力完善服务,不断满足客户新需求;第三种是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,目前依靠积分优惠活动吸引客户,但这种刺激方式持续性不强,而应该转型为“成本控制”为导向,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。